什么亮化工程的光文化?根據前文對光文化內涵的討論,在實際照明設計和實踐中我們應遵循以下兩點,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要以人為本。那么,到底什么是亮化工程的光文化呢?這里接下來湖南杰奧思小編帶大家來詳細了解一下。
通常的照明設計,首先會參考設計標準。例如我們經常會參考的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2006)就規定了很多公共場所和道路的照明要求,它以照明功率(W)、照度(lx)、亮度(cd/m2)等物理參數作為衡量指標,操作簡單易行,但這只能算是停留在技術層面,因為這些標準考慮的是功能性照明,至于人對照明的感受,即照明的非功能性卻沒有考慮,故而也很難令人有文化的感悟。
2002年,哺乳動物視網膜的第三類感光細胞——本征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被發現,這類感光細胞能參與調節許多人體非視覺生物效應,包括人體生命體征的變化、激素的分泌和興奮程度。光對人體非視覺通道的發現,不僅給照明科學提供了新的研究內容,同時也對照明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照明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照明對于人體作用和作用評價的研究就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照明設計也要從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多角度進行考慮。以人類工效學為基礎的實驗研究方法和結果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以人為研究對象,人對環境變化的反應為研究內容,環境的最佳參數模型為研究結果的實驗方法被不斷嘗試和完善,尤其是包括景觀照明設計在內的室內外照明工程的實施中,我們必須對此予以充分的重視。
其二,要重視當地社會歷史環境的考察。光文化受社會形態的影響,同時也具有歷史的傳承性。照明要體現當地特有的社會風貌,就需要把握好一個城市和地區的發展脈搏。
什么亮化工程的光文化?上述就是湖南杰奧思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有關亮化工程光文化的知識,大家看完之后對于亮化工程的光文化是否有了新的不一樣的認識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照明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照明對于人體作用和作用評價的研究就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更多資訊歡迎閱讀《亮化工程的發展特性是什么?亮化工程發展特性解析》